爱游戏体育官网:
一道向东而行的开放动脉,让内陆腹地通达浩瀚海洋,打造联动世界的陆海新枢纽;一条跨越山海的黄金走廊,以产业腹地链接全球市场,铺展内外循环的开放新通途。
江苏徐州,这座区域中心城市、共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正以铁海联运为战略支点,将纵横交错的钢铁轨道化作伸向海洋的坚实臂膀,拥抱新时代对外开放的浪潮。
作为徐州铁海联运运营核心平台——徐州淮海国际陆港控股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徐州陆港集团”),近年来紧抓国家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建设契机,持续拓展铁海联运通道,构建起以连云港、宁波、青岛、上海为四大支点的东向出海网络,织就一条通达江海、链接全球的“新丝路”,为徐州构筑开放新高地注入强劲动能。
清晨的徐州淮海国际陆港铁路集散中心,汽笛划破长空。一列满载光伏组件、工程机械等“徐州制造”的班列启程东行,将在数百公里外的连云港码头上完成“陆海接力”,启程跨洋远航。
这趟旅程,跨越的不只是千山万水,更是一场从内陆腹地迈向开放前沿的深刻蝶变。
不靠海,何以扬帆破浪?徐州,这座“五省通衢”的内陆之城,始终怀揣拥抱海洋的雄心。
2017年,徐州至宁波舟山港铁海联运班列首发。彼时,徐州仍缺少一条稳定、高效的“出海口”。
破局,势在必行。徐州陆港集团应势而动,加速布局东向出海新通道——2021年底至2022年底,徐州至连云港港、上海港、青岛港三线相继贯通。
四大出海线路全面铺展。从探索到试运行,再到常态化、规模化、品牌化运营,徐州铁海联运驶入快车道。
截至2024年底,徐州铁海联运累计发运外贸货物4.3万标箱、货值约9.8亿美元,近三年平均增速超过70%。2024年全年开行15702标箱,同比增长41.69%。2025年1-9月,徐州铁海联运发运量达18140标箱,同比增长57.7%。
数年间,一列列钢铁长龙自徐州呼啸启程,穿越山河,奔向蔚蓝海岸,驰骋于国际贸易的“新江湖”。四条铁海通道全线贯通,使徐州成为江苏内陆唯一实现“多港并联、铁海直达、双向循环”的陆港枢纽城市。
昔日“钢铁驼队”,今朝“出海舰队”。徐州铁海联运正载着徐州的开放雄心,向更广阔的全球市场破浪前行。
四通八达的通道是“硬支撑”,持续升级的服务则是“软实力”。徐州以创新为引擎,构建起贯通陆港与海港的现代物流新体系。
作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领军企业,徐工集团的产品远销全球,物流需求庞大。曾经,运输成本高、环节多、周期长,犹如企业的一道无形枷锁,制约着其“出海”的步伐。
转机,来自一场打破边界的“陆海联动”。徐州陆港主动破局,将连云港的港口功能“搬”到了家门口。随着徐州陆港集团与连云港码头签订ICT箱管协议,原本遥远的海港空箱,如今就前置在徐州铜山货场。依托铁海联运,这条物流通道托举着徐工这样的“大国重器”,坐上了开往世界的“直通车”。据了解,2024年,该模式累计服务各类企业用箱3224标箱,平均为企业降本约15%。
流程更简,效率更加高,成本更低。此类陆海联动的创新模式在徐州持续涌现,背后是服务理念的重塑与体系化协同的突破。
徐州陆港集团携手连云港港口集团与中集集团,合资成立徐州陆港世联达物流发展有限公司。以资本为纽带,推动资源整合与利益共享。
“这种模式极大提升了响应速度与服务稳定性。”徐州陆港世联达物流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敬迎表示,三方合资,不仅实现优势互补、风险共担,更致力于构建无缝衔接、全程可控、成本更优的现代物流体系。
直面“分段运输、单证不一”痛点,徐州陆港集团联合连云港港率先推出“CCA一单制”服务,实现“一次委托、一次付费、一单到底”,让货物坐上“直通车”。2024年,“CCA一单制”发运量同比增长186.56%,成为市场对“徐州效率”的最佳认可。“对我们这种订单小、批次多的企业来说,‘CCA一单制’实际做到了省心、省时、省钱,也提升了我们出海的底气。”一位中小企业负责人说道。
面对多元需求,服务更精准灵活:在青岛、宁波方向,徐州推行“整列+散列”模式——大客户享稳定运力,中小企业可拼列出海,兼顾规模与弹性;在徐连线,试点内外贸集装箱混编运输,盘活运力资源,提升班列利用率。
服务升级,网络也同步优化。依托国铁集团网点布局,徐州在铜山站基础上,拓展新沂、杨屯等县级站点和铁路专用线,实现“就近集结、就地发运”,辐射苏皖鲁豫省际交界地区更广腹地。
从“通起来”到“快起来、省起来、稳起来”,一条高效、便捷、低成本的物流新通道,正托举起内陆城市走向世界的开放梦想。
在徐州淮海国际陆港国际集装箱集结中心,拖车穿梭不停,集装箱起重机有序装卸货物,整个场站运转有序,活力十足。这一高效运转的背后,是持续完善的基础设施提供的坚实保障。
近年来,徐州陆港集团依托淮海国际陆港建设优势,持续推进功能设施升级,有力支撑多式联运体系发展,助力徐州加速融入全球物流新格局。
海关监管点完成扩建升级,占地33623平方米,同步完善出入卡口、查验仓库、熏蒸房及智能监控、场站管理等系统,实现全流程高效监管。出口监管仓与进口保税仓投用,实现申报、查验、拼箱、入仓退税等服务功能,有效促进贸易落地和企业投资。
陆港国际集装箱集结中心建成运营,一期、二期总占地3.2万平方米,堆存能力总共达3000标箱,设有拆装箱库、修洗区、冷箱区等功能区域,提供租赁、拼箱、检测、箱贸等全链条服务。目前已与马士基、地中海、达飞等20余家国际航运及箱管企业建立合作,保障用箱稳定。2025年1-9月,累计完成堆场吞吐量25300标箱,同比增长84.08%。
信息化建设同步提速。陆港数字化服务平台一期已上线.02亿元,注册企业数151家。开发上线“淮海物流枢纽”小程序,推动物流资源集聚共享。当前正推进平台二期建设,打造智慧陆港新引擎。
“一带一路”倡议下,双向开放的“徐州之门”如何开启?徐州陆港集团正以多式联运破题,全方面提升物流服务软实力。
在国内,徐州陆港集团深化苏皖鲁豫省际交界地区揽货网络布局,实现县区全覆盖,并在宁波、上海等城市设立二级业务网点;在海外,积极地推进中亚、俄罗斯海外仓共建共享,谋划东南亚、中东等地区共享仓建设,构建境内外协同的物流网络。
在规则衔接方面,徐州陆港集团牵头推进《铁路箱下水铁水联运运营服务规范》团体标准编制,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铁路运单与海运提单功能融合,以“一单制”平台统一运输规则,明显提升联运效率。
同时,产品培育成效显著。“徐州—新疆”公铁联运、“徐州—连云港”铁水联运线路入选省级精品案例,徐连线路入选集装箱铁水联运品牌线路。徐州陆港集团先后成功申报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国家陆港型物流枢纽等项目,2025年获评“四星级多式联运经营人”及“江苏省多式联运重点培育领军企业”等荣誉。
走进徐州淮海国际陆港运营中心,巨型电子屏幕上,一列列班列轨迹纵横交错,犹如跃动的经济脉搏。这里,是陆港运行的“智慧中枢”,也擘画出陆港未来发展的新蓝图。
徐州陆港集团正全力打造覆盖全链路的“智慧大脑”,整合电子口岸、单一窗口等数据资源,开发多式联运、跨境电子商务等核心模块,实现从订舱到融资的“全程物流+通关”一站式服务。
立足新起点,徐州淮海国际港务区将充分的发挥战略平台作用,继续深化“徐连陆海联动”示范线路建设,持续放大铁海联运的品牌效应与枢纽能级,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打造国际化物流枢纽,为区域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注入更强劲动能。
今日徐州,铁轨延伸之处,皆为开放坦途。一列列呼啸而过的班列驶向远方,正牵引着一座内陆城市打破地理局限、迈向高水平发展的壮阔新征程。
物流通道的畅通,最终要服务于产业高质量发展。徐州铁海联运的“加速度”,正转化为本地制造业和外向型企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助推器”。
在淮海控股集团的现代化生产车间,一辆辆崭新的电动三轮车缓缓驶下生产线。这些小身材的“淮海骏马”早已驰骋在全球市场。它们将从徐州出发,搭乘铁海联运班列,经连云港港驶向非洲、南美等地,成为当地百姓日常出行的“抢手货”。
“自2017年首次携手徐州铁海联运,我们开启了长达8年的深度合作。”淮海控股集团相关负责人感慨,“铁海联运为我们量身定做物流方案,在关键时刻避免了传统船运中的甩柜风险,极大地降低了物流成本,提升了运输效率。”
此外,徐工的工程机械,中润光能的光伏组件……慢慢的变多的“徐州制造”,正通过这条高效、稳定、低成本的钢铁动脉,源源不断走向全球。
2024年,徐州铁海联运累计服务生产、贸易企业近70家,其中95%的货物来自苏皖鲁豫省际交界地区,90%以上是徐州本地企业。
一条通道,改变的不仅是物流方式,更是企业的供应链格局与市场版图,在政府、铁路、港口的多方协同下,徐州铁海联运大大降低了企业外贸物流成本。
通过铁海联运与中欧班列的无缝衔接,徐州正加速构建“西出中欧、东向出海”的双向开放新格局。一条通道,不仅缩短了出海距离,更重塑了企业的供应链格局与全球竞争力,助力“徐州制造”深度融入国际产业链,驶向更广阔的蓝海。
,爱游戏体育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