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来源:小9直播足球 发布时间:2025-01-10 16:13:38
封面新闻获悉,天虎科技联合成都科技推出《寻找成都AI“向新力”》专题,本期聚焦人形机器人产业,第四季度成为成都多款人形机器人的集中发布窗口期。
人形机器人因其高度模拟人类形态和行为的能力,被视为未来智能生活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整个产业的技术复杂性和应用场景多样性,也成为投资关注的热门赛道。成都人形机器人企业今年如何破局?
目前,四川涉足人形机器人本体研制的企业大多分布在在成都和绵阳,企业未来的发展相对处于早期阶段。例如位于成都的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四川具身人形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位于绵阳的四川天链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等。而在2024年第四季度,成都造人形机器人发布迎来争先突破。
近日,四川具身人形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下简称具身科技)终于透露了发布档期,其研发的人形机器人“天行者SkyWalker”,预计将于2024年12月30日发布。
在位于成都高新区菁蓉汇的具身科技办公室,一块醒目的倒计时牌写满了各种研发截止日期和外部生态伙伴协调时间的安排。目前天行者SkyWalker人形机器人已完成机械结构设计、电气系统模块设计、智能算法仿真验证工作。
具身科技宣传部部长程卿苗表示,具身科技的拿手本领,在于可实现六维力应变片内置一体化力反馈关节、国内领先的力学习Learning & Model Based运控“小脑”系统、国内领先的纯视觉空间智能感知认知VSLAM系统,以及云端协同大模型情感交互通用智能“大脑”系统等领域的多项领先核心技术。随着年底的发布,公司将在机器人运动控制、智能感知和人机交互领域布局,进一步实现技术突破。
据了解,天行者人形机器人身高1.65米,核心算法的自研率高达100%,可实现双手搬运、灵巧操作工具、自主行走、弯腰等稳定运动能力。计划通过采用3D纯视觉与电子皮肤的空间智能技术,摒弃激光雷达和高精度地图,可让机器人硬件成本降低约10%,也能提高灵活性和适应性。具身科技计划未来会发布自研一体化关节、运控小脑算法。更多细节还需要等到天行者人形机器人年底的正式发布。
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在首款发布产品上选取了超轻量级人形机器人方向,10月28日发布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超轻量级人形机器人“贡嘎一号”(Konka-1),其主要技术指标为:全球最轻量25KG整机(业界整机普遍60KG—250KG范围),最大负载5.5KG(业界一流水平),全球最高负重比0.22(高于业界中等水准5倍以上),全球最长续航时间8小时(业界普遍1小时左右)。“贡嘎一号”整机零部件60%来自成都本地产业链企业。
超轻量级人形机器人衡量指标为机身自重30KG以内,续航6小时之后,负重比(最高负载/机身自重)0.1以上。只有同时满足以上三个指标的人形机器人才能具有较高安全性、环境适应性、成本可控且能较久替代人类工作。综合看来,超轻量级人形机器人在高校院所实验室、概念验证中心、教育养老、应急安全等行业有广泛的应用场景。
无独有偶,2024年6月11日,四川天链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也公布了研发生产的“超轻量协作机器人”。天链机器人依托企业自研的谐波减速机、电驱电控、基础软件系统和生产设备,研发了超轻量一体化关节,进而开发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超轻量、智能化、超高抓重比的超轻量人机协作机器人。
但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布局并不局限于此。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有限公司、成都睿乐达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睿睿透露,团队目前正在抓紧研发难度更大的足式人形机器人,预计在12月下旬推出。
相比AI产业里很多其他细分赛道,人形机器人是更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扯到算法、芯片、新材料、机械工程等多个领域,整机制造也是连接研发技术和市场应用的桥梁,大约70%的成本来自硬件,灵巧手、关节执行器(行星滚柱丝杠、空心杯电机、减速器等)等核心零部件价值量高,研发难度大。从整体看来,今年第四季度成都人形机器人能涌现发布态势,离不开多方面的积累。
一是加快AI产业高水平发展成为共识。近年来,AI在国家发展的策略中的核心地位日益提升。2023年11月,工业与信息化部发布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到2025年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大脑、小脑、肢体”等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确保核心部组件安全有效供给。
四川省积极做出响应国家战略部署,将AI确定为2024年“一号创新工程”,以超常规最大力度精准支持。今年3月四川省人工智能重大科学技术专项首批7个项目启动,牵头单位与省科技厅签署“军令状”,其中就包括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参与的“人形机器人关键研发技术与应用示范”应用服务项目,该项目拟研究人机交互技术,开发人形机器人“大脑”和“小脑”,研制面向家庭、个人服务的轮式和足式两大类人形机器人。这距离其发布“贡嘎一号”,仅仅用了7个多月的时间。
《成都市AI产业高水平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提出,未来三年成都市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将坚持创新驱动、应用牵引、软硬协同、生态培育,以技术攻关、产品迭代、场景落地为着力点。计划到2026年,成都将打造100款机器人新品、聚集100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打造100个标杆示范场景,全产业链规模突破600亿元,建成全国人形机器人研发制造增长极和示范应用新高地。
具身科技宣传部部长程卿苗认为,成都人形机器人行业的发展不仅得益于技术的持续创新,更离不开政府的全力支持和市场的积极反馈。
二是企业在人工智能研发领域有长期的技术积累。具身科技今年9月才在成都高新区注册成立,但公司团队在机器人行业却有着十多年积累,关键人员具有电子科大或人工智能大厂从业者的背景,总经理冯振宇为电子科技大学博士后,精通机器人与无人系统集群智能研究,在校期间负责实验室管理8年,全流程负责完成了诸多重大项目。
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有限公司、成都睿乐达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睿睿,早在2004年就奔赴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攻读机器人学博士学位,师从国际机器人学泰斗,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戴建生教授,后作为联合创始人加入帝国理工大学创办的一家欧洲500强公司,任研发和产品总监。2018年底回成都创业,创办的成都睿乐达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出多系列多款机器人,其中“蓉宝”机器人在第31届成都大运会颁奖仪式上首次亮相,创造了国际赛事上首次使用机器人颁奖的纪录。
三是校院企地深层次地融合,产业生态体系逐渐完备。这不仅仅推动人形机器人技术进步,更通过产业链条中各元素协同发展,为有关产品的商业化进程铺平道路。
具身科技作为四川机器人大脑创新中心发起单位之一,依托电子科技大学、四川省机械研究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和四川省人工智能研究院的支持与孵化,技术底座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产品成本获得四川省机械研究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全力支持,场景资源由四川省人工智能研究院综合协调,中试熟化交由蜂鸟智造支撑,制造工艺则得益于成都川哈工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研院。
再如,成都高新区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共同支持成立芯华创新中心,通过首席科学家团队、研发平台和资金支持等多方位服务,形成了完整的创新生态,目前推动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建设,以“具身智能”为理念,通过建立中试训练基地、智能感算芯片及系统研发验证平台,推动具身智能技术的应用落地,近期有2家清华系人形机器人公司入驻了芯华创新中心。其中,北京星动纪元公司致力于研发能适应宽领域、多情景、高智能的通用人形机器人,获得成都高新区策源资本投资,近期落地了成都星宇纪元公司。菁华创星(成都)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计划以同步现实的遥操作人形机器人技术为核心,发挥人形机器人、虚拟现实(VR)和动力外骨骼三大技术优势,推动远程操作和智能服务的创新应用。
越凡创新市场部总监刘翔认为,“人才是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成都能更加关注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特别是要在高校和科研机构中培养更多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人形机器人行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四是大模型等新技术加快迭代升级为整机技术实现降低了难度。传统机器人缺乏学习能力,以完成固定任务为主。随着ChatGPT类大模型的成熟,生成式人工智能弥补了机器人的缺点,接入大模型后的机器人基于“大脑”感知、决策,“小脑”完成从指令接受到任务执行的全过程,形成人机交互、自主学习和决策的闭环,具备自纠错能力,这为机器人执行复杂任务奠定了技术基础。
以具身科技研发的天行者人形机器人为例,后期将专门研发云-边协同大模型的情感认知与自然交互“大脑”,通过迁移学习和微调技术,将大模型预训练模型适配到具身智能系统中。其“小脑”系统是以力为中心 ,通过力学习,将本体智能运动控制内化为相当于人类的“下意识”动作,用语言让大模型通过prompt生成指令代码。
五是相关投资机构不断“加码”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目前全球已经有超百家人形机器人本体厂商,中国方兴未艾。据IT桔子数据,截至11月5日,年内人形机器人领域共发生投融资案例46起,投资金额共计116.8亿元,相比2023年的32起59.19亿元,可谓大大超出。这些被投资企业大多集中于北京、上海、深圳、浙江等地。
而在四川,据了解各类投资机构在四川积极考察人形机器人上下游产业链,从做人形机器人本体的企业,到开展核心零部件研发的企业,都高度关注,有的企业甚至已经商议铺垫了之后多轮投资的意向。
成都科创投集团与成华科创司10月签约组建成都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基金,为成都都市圈首只涉及机器人产业的国资管理基金,基金目标总规模达100亿元人民币。在AI领域投资了多个项目的沪蓉创投成都负责人陈大明表示,在人形机器人领域,沪蓉创投将会投资上游零配件(电机)的相关材料。这些举措,将为当地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发展带来长远促进。
长期以来,成都在机器人行业里积累发展了一批优秀企业,机器人产品形态百花齐放。
在工业领域,卡诺普是国内少数拥有工业机器人全产业链的企业之一,已建成西南地区超3万平米的“国产机器人及核心零部件基地”。
在物流领域,越凡创新在2018年推出自主研发的智能零售服务机器人FANBOT小贩,2021年推出楼宇配送服务机器人“享递”,2024年发布室内一体配送机器人“越凡路宝”,产品和服务覆盖楼宇内、室内外一体化及园区级配送需求,致力于构建城市内部全无人化物流配送网络。
在健康领域,成都博恩思医学机器人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手术机器人,10月成功实施全球第一例国产“经口手术机器人”声门区肿瘤切除术,推动了国产机器人在头颈外科的进步与发展,更开创头颈肿瘤早期微创治疗的全新手段。
在安防领域,具身科技打造的“灵瞳”四足机器人,开始在宽窄巷子等景区用于夜间巡逻,并计划在教育、电力巡检、消防等领域加强应用。
总体说来,机器人市场依旧以相对成熟的机械臂、轮式机器人、四足机器人应用更广泛。从使用成本、使用场景等角度考虑,很多场景并非一定要使用更“类人”的人形机器人。未来如何让人形机器人解决方案快速进入更多领域呢?
这就要一直刺激和发现市场需求,千方百计寻找贴合的创新场景,让人形机器人干传统机器人不能做的工作、干不好的工作。只有真正进入了实际场景,才能建立起数据收集反馈、算法训练改进、机器人功能迭代的技术正循环,树立场景示范应用。只有在各类场景中开始大规模使用,才能检验自研部件质量,提升供应链议价能力,降低人形机器人的高昂生产成本。
例如在工业制造里,有别于传统机器人的单点位单任务,如能发挥人形机器人的多任务承担功能,可让人形机器人更顺利进厂“打工”。深圳优必选旗下工业版人形机器人Walker S,今年2月在蔚来新能源汽车工厂展开实训,承担了车门锁质量检查、安全带检测、车灯盖板质量检验等关键工序,并展示了精确贴装车标的技能。北京市针对柔性制造场景应用需求,也在支持小米等有突出贡献的公司牵头建立创新联合体,开发通用型人形机器人平台产品,并在3C制造组装产线场景开展示范应用。
而在成都,具身科技预计年底发布的天行者人形机器人,除了计划用于科研场景外,也获得了制造业企业和工业园区的关注,一家知名的柔性产品制造业企业,有意愿将天行者人形机器人创新用于产品生产。
越凡创新市场部总监刘翔认为,“未来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十分普遍,从家庭助理到工业制造,从教育辅导到医疗护理,都有着非常大的市场潜力。我们将积极寻找和拓展新的应用场景,通过与人形机器人的深层次地融合,为各行各业带来更高效、更便捷的服务。”
当前,国内外人形机器人布局近乎出现白热化竞争的态势,自2023年11月开始,北京、上海、浙江等地纷纷成立人形机器人研究中心,加紧推进。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早在2019年便制定了“人形机器人五年规划”,今年以来采取市区两级政府联动,推进机器人产业园建设,搭建共性加工、检验测试平台,助力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
人形机器人行业正处于技术快速迭代和市场逐步成熟的关键时期,力图改变人形机器人单价高昂、性能稚嫩的传统认知。人形机器人关于定价、性能、销量的“不可能三角”,将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迭代赋能、领先企业的研发成本突破、使用场景的多元化,开始逐渐松动。特斯拉CEO马斯克日前在社会化媒体表示,2025年就要小规模生产真正可用的特斯拉人形机器人Optimus,并有望在2026年进行大规模量产并提供给其他公司使用。每个价格在2万-2.5万美元之间。
面对当前的发展窗口期,成都人形机器人凭借科研、人才、政策、资本上的积累开始崭露头角。预计人形机器人技术将不断成熟,应用场景持续拓展,未来还会有更多创新的产品和服务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