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来源:小9直播足球 发布时间:2025-05-23 02:53:43
2025年2月6日20时30分,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先驱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在武汉逝世,享年99岁 。巨星陨落,举国同悲。黄旭华院士的一生,是为中国核潜艇事业默默奉献的一生,他隐姓埋名30年,将自己的青春、智慧和热血,全部倾注于祖国的核潜艇事业,用忠诚与担当,铸就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黄旭华出生于1926年3月12日,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的一个乡医之家。幼年时期,黄旭华常随母亲去教堂做礼拜,学会吟唱圣歌,也常跟随二哥去教会学校陪读。1931年至1934年,他在海丰县田墘镇树基小学就读,后进入汕尾镇作矶小学念高小,受苏剑鸣老师影响,打下良好的普通话基础。
小学毕业后,因日寇侵略,中学搬迁,黄旭华辍学并参加抗日宣传队。1938年,他随大哥离开家乡,步行四天到揭阳县聿怀中学读初中,期间参与抗日宣传演出并获篮球比赛优胜奖章。1939年,前往韩山师范学校继续初中学习,1940年夏,因错过考期,改考上梅县教会学校广益中学。1941年夏初,辗转到广西桂林,考入省立桂林中学,改名黄旭华。1944年7月,因战事紧张,桂林中学毕业会考取消,黄旭华仓促毕业。
在决定报考大学时,目睹日军海上侵略和敌机轰炸的残酷,黄旭华的志向从行医转向船舶、航空。桂林紧急疏散后,他决定报考国立交通大学。路经多地,在贵阳参加唐山交通大学招考,后在重庆大哥打工处落脚。收到唐山交通大学录取通知却未能入读,当年9月,进入重庆大学先修班学习。因对交通大学“东方MIT”之名的向往,以及海船情结和军事救国思想的驱动,黄旭华着手报考交大造船系,并自行整理编辑《大代数讲义》。
1945年,他因成绩优异获得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保送资格,但因志在船舶,放弃保送,前往国立交通大学造船工程系学习。在渝校期间,他结识于锡堃,接触进步思想。1946年3月,随交大师生复员上海徐家汇校园。在校期间,多位名师的教诲提升了他的专业相关知识和外文阅读能力,他还加入进步学生社团“山茶社”,宣传进步思想。1949年,黄旭华于国立交通大学毕业,获学士学位,期间接受地下党组织领导。
1949年9月,黄旭华在上海市委党校学习结束,被分配至华东军管会船舶建造处,负责指导监督私营船厂造船质量。1950年,调至上海市招商局任局长秘书,并于同年4月成为正式党员。因工作需要,他加入上海市革命委员会。
1951年,任上海市港务局共青团团委书记,仍以党员身份参加民革组织工作。1952年,进入船舶工业管理局,先后任技术员兼秘书组组长、参与“三反”“五反”工作,还被聘为监察通讯员。1953年10月,调至船舶工业管理局设计处总体组,任副组长,从事民用船舶总体设计。11月,赴东德考察造船情况并洽谈合作。
1954年4月回国,6月转入设计二处,从事苏联军用潜艇转让制造,后因保密停止与民革活动。1957年初,调至北京船舶工业管理局设计处,年底回上海,任潜艇科科长,为核潜艇研制奠定技术与管理基础。
1958年,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核潜艇作为国家战略威慑力量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面对外国的技术封锁,誓言:“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就在这一年,黄旭华因优秀的专业能力,被选中任命为中国核潜艇工程建设项目的副总工程师,他被秘密从上海召至北京。报到时,领导的三条叮嘱,如重锤般敲在他心上:一是“你被选中,说明党和国家信任你”;二是“这项工作保密性强,这个工作领域进去了就出不来”;三是“一辈子出不了名,当无名英雄”。没有丝毫犹豫,黄旭华接下了任务,从此开启了隐姓埋名的核潜艇研究生活。这一年,他32岁,正值人生的黄金岁月,却要告别熟悉的生活,投身于一项未知而又充满挑战的事业。
核潜艇技术,在当时是世界上高新尖端技术,被列为国家最高级别的机密。刚刚参加工作时,领导就再三强调,要确保国家机密不容泄露,工作单位要隐姓埋名,当无名英雄,进了这样的领域就得准备干一辈子,即便犯了错误,也不能离开,甚至只能在里面打扫卫生。黄旭华深知其中的责任与艰辛,但他从未有过退缩之意。他告别新婚妻子,来到一个不具名的荒岛上,开始了艰苦的研发工作。这里与世隔绝,生活条件极其艰苦,小船偶尔经过,送来一些补给和信件,便是他们与外界仅有的联系。
初期探索阶段,困难重重。1958年8月,黄旭华正式加入“核潜艇总体设计组船体组”,10月,他与同事共同完成了导弹核潜艇总体方面的5个设想方案,初步选定水滴线吨级的方案,为中国政府专家代表团出访苏联谈判起到及其重要的作用。11月,他们对核潜艇的主要器材设备技术方面的要求展开探讨论证,全面调研协作挂钩单位,制定预先研究方案,考虑全船总体布置,筹划有关试验。年底,在708所试验水池对导弹核潜艇水滴线月,黄旭华带领技术人员在上海交通大学试验水池对导弹核潜艇水滴线型进行模型试验,对普通线型和水滴线型的战术性能做更为细致的计算,但受当时交大试验水池尺度等硬件条件的限制,试验仅限于定性分析。
在那个艰苦的年代,物质匮乏,技术落后,没有计算机,就用算盘和尺子进行复杂的计算;没资料,就从海量的文献、国内外报刊里去粗取精,寻找核潜艇的有关的资料,再把这些零零碎碎的资料分析整理成一个成熟的设计的具体方案。黄旭华和他的团队,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在黑暗中摸索前行。
1961年,黄旭华被任命为国防部第七研究院“09”技术研究室副总工程师。1962年3月,他与同事完成并提交第一个核潜艇总体设计的具体方案——《原子导弹潜艇初步设计基本方案(初稿)》。然而,同年“09”工程“下马”,他作为少数关键人员留下继续从事核潜艇研制工作。在此期间,他与总体方面同事重点进行了核潜艇水滴线型及耐压艇体结构强度等专题的研究,为工程重新上马时能快速进入科研设计阶段做了充分的技术储备。
1963年10月,中央专委批准相关单位合并,成立潜艇原子能动力工程所,黄旭华与彭士禄任副总工程师,组织科学技术人员开展潜艇核动力装置总体方案的论证、设计工作。1964年,黄旭华被授予人民技术少校军衔并被任命为国防部第七研究院第十五所副总工程师。
1965年,黄旭华开始与719所同事一同研究设计091型首艇和092型核潜艇,全所论证核潜艇总体设计的具体方案、设计指导思想和艇体线型。在艇型设计上,他力主采用最先进的水滴线型方案,并与技术人员进行反复试验确保其可行性。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黄旭华不仅要面对技术上的难题,还要克服政治环境带来的影响。白天,他要养猪接受批斗;晚上,便加班加点地赶工研制,常常干到天亮。即便如此,他始终没放弃对核潜艇事业的追求。
然而,在这辉煌成就的背后,是黄旭华无数个日夜的坚守与付出,是他对家人深深的愧疚。从1957年到1986年,整整30年的时间,他没有回过一次汕尾的老家,与母亲更是有长达30年的分离。1961年12月14日,黄旭华收到家乡来信,得知父亲去世的噩耗。但由于严格的保密条例,他无法给家里回一个字,甚至不能回家奔丧。他只能将悲痛深埋心底,把那封家信默默地收到抽屉里。多年后说到这件事,他说:“难道我心里面一点活动都没有吗?不是的,我忍住,这一切我自己承担下来。我忍住,忍住的心情只有我自己明白。”
1987年,上海《文汇月刊》发表了一篇题为《赫赫而无名的人生》的长篇报告文学,详细的介绍了中国核潜艇总设计师的人生经历。黄旭华将这份报告文学寄给母亲,文章中虽未提及他的名字,但提到了他夫人李世英的名字。母亲看到后,终于知道那个30年未归、被家人误解为“忘恩负义”的三儿子,原来就是为国家核潜艇事业默默奉献的英雄。母亲把全家人召集到一起,只说了一句话:“三哥(黄旭华)的事情,大家要理解、要谅解。”黄旭华听到这句话时,泪水夺眶而出。
1988年,我国核潜艇准备进行一项重要的极限测试——向水下300米下潜。此前,美国的王牌核潜艇在不到190米的地方就沉入了深海,艇上129人全部失踪。在这样的阴影下,我国项目的船员和艇长们都心怀恐惧,甚至有人写好了遗书。而此时64岁的黄旭华,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跟大家一起下水。他要在现场进行数据测试,成为了全球首位参与极限深潜的核潜艇总师。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挑战,也是黄旭华对自己多年研究成果的一次检验。他赌上性命的这一搏,最终成功了!中国的核潜艇在深海中稳稳下潜,再一次向世界证明了中国的实力。
从1958年到1988年,我国核潜艇迅猛发展的30年,也是黄旭华“消失”的30年。直到1988年,他才见到了阔别多年的母亲和父亲安静的坟墓。他在墓前含泪祭拜,说:“爸爸我相信您能谅解我。” 这一刻,他心中的悲痛与思念如决堤的洪水,奔涌而出。30年的隐姓埋名,30年的默默付出,其中的艰辛与痛苦,只有他自己最清楚。
2017年11月17日,在人民大会堂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合影现场,习看到93岁高龄的黄旭华,亲自拉开身旁的椅子,牵着他的手,让他坐到自己身边。这一温暖的举动,不仅体现了对科学家的敬重,也让更多人了解到黄旭华的伟大事迹。同年除夕夜,黄旭华出现在央视春节晚会的现场,他目光炯炯,为全国人民送上新春祝福:“在新春佳节,祝全国人民节日快乐,幸福安康!希望年轻人继续奋斗,勇于创新,为国争光!” 他还表示,新的一年不退休,继续为核潜艇事业做点事情。
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黄旭华依然心系核潜艇事业。他就像深海中的潜艇,神秘而伟大,无声却蕴藏着无尽的力量。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爱国情怀,什么是无私奉献,什么是为了国家利益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